工藝流程:
樁位放點→攪拌混凝土→長螺旋鉆機就位、成孔→壓灌素混凝土→邊提升鉆桿,邊壓灌素混凝土→成樁、樁體養護→檢測→清樁間土及預留樁頭→鋪設砂石褥墊層。
1. 樁位放點:按照地基處理圖設計的樁位、間距、數量,從已定好的2個軸線控制點引放定出每一個樁的樁位點,并撒白灰作好標識;經監理驗線合格后進行下道工序。
2. 混凝土攪拌:根據設計好的配合比,(約水泥:砂:碎石:水:粉煤灰=1:2.12:3.48:0.82:0.28)加入碎石、砂、水泥、水攪拌約120S。保證混凝土的實測坍落度為180~220mm。;
3. 鉆機就位及成孔: 將長螺旋鉆就位,調整鉆機水平并固定,專人檢查將鉆頭錐尖對準樁位中心點;螺旋鉆機就位后,司鉆人員根據鉆機架上的鉛錘調節鉆機垂直度,確保垂直度偏差≤H%。
全部調整到位后,開始鉆孔,在鉆機架上預先做好深度標記,利用深度標記進行成孔深度控制,并由電流表的數值判斷是否進入卵石層。在施工過程中,采用雙控標準控制孔深,既滿足有效樁長≥11.5m,又保證樁端進入卵石層≥500mm,局部卵石層較薄的場地,控制進入卵石層≥300m。
在大面積施工前,首先進行試樁工作,共試驗3根樁,由此取得成樁的必需參數(提升速度、混凝土灌注速度、灌注量等),確定出成樁的順序為:對稱、間隔、鄰排斜向挑打,嚴禁從一端開始按順序逐個施工。
1. 拔管、壓灌素混凝土成樁:
長螺旋鉆機鉆至設計深度且等鉆桿中孔灌滿混凝土后,開始提升鉆桿、壓灌素混凝土。
2.一邊泵送素混凝土(C20),一邊拔管。設專人指揮協調鉆機操作手和混凝土泵操作手保證泵送混凝土和提升鉆桿的默契配合,以確保成樁質量。在正常情況下,鉆機的提升速度≤2.5m/min,在含水砂層段內,適當放慢提鉆速度,以防流砂造成塌孔、斷樁現象。
提鉆的速率與混合料的泵送速率相協調,保證鉆桿孔內混凝土表面高度始終略高于鉆桿底出料口。直至壓灌到場地地面為止。
3.成樁后,采用振搗綁振搗一遍,振搗深度≥5m。
4. 混凝土輸送量控制:樁頂與施工作業面平齊,樁頂浮漿厚度≤500mm。確保設計樁頂標高內無浮漿;
5. 檢測:CFG樁施工完,樁體強度達到設計值后,由檢測單位進行選樁、檢測。
⑴靜載荷檢測:
選樁:由資質齊全的檢測單位現場任意選取5根樁做靜載試驗;
試驗方法:采用慢速加載維持荷載法,確定單樁、樁間土及復合地基的承載力標準值。試驗加載裝置采用重壓平臺反力裝置。但樁檢測的最大荷載加至1320kN;樁間土最大荷載加至600 kpa. 單樁檢測的具體步驟如下:試驗荷載分十一級,每加一級荷載Q(110kN),在加載前后計壓板沉降一次,以后每15min、15min、30min讀記一次,穩定標準為每小時沉降≤0.1mm。 樁間土檢測具體步驟如下:試驗荷載分十級,每加一級荷載Q(60kPa),在加載前后計壓板沉降一次,以后每15min、15min、30min讀記一次,穩定標準為每小時沉降≤0.25mm。
采用公式法和擬合法計算復合地基承載力檢測值和變形模量。
⑵樁身完整性動測:
選樁:由專業檢測單位現場任意選取100根樁(10%)做樁身完整性檢測。
檢測方法:采用反射波法檢測樁身混凝土的完整性,推斷缺陷類型及位置。
6.根據檢測結果,樁身完整性分為A、B、C、D四類標準。
本工程A類樁87根、B類樁13根,無C、D類樁。
7. 清理樁間土和樁頭:
(1)檢測合格后,人工清除預留的300mm厚土層;
(2)采用鋼釬及風鎬等工具鑿除預留樁頭至設計標高。
(3)鑿樁頭時,鋼釬水平放置,禁止豎向劈鑿樁頭,以防破壞樁身質量。
(4)斜面(集水坑等坡面)按實際坡度剔除預留樁頭。
(5)鑿除樁頭后,及時清運平整到位,保證場地平整度偏差≤±1.5mm。
8. 砂石褥墊層施工:
(1)四方驗槽合格后,鋪設150厚砂石褥墊層,砂石配比為砂子:碎石=1:2(體積比)。
(2)褥墊層鋪設范圍為:底板墊層外邊緣外擴100mm。
(3)先虛鋪配好的砂石料約170mm,用平板振搗器振實2~3遍,振實后厚度為150mm。